每次下了体重秤都嚷嚷着要减肥,可是一到饭桌前,就自欺欺人地举起筷子说:“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呀!”
下定决心要学习一门新技能,买好成百上千的电子课程,结果没打几天卡,就连App都被删掉了。
你说,这个世界上有天才和凡人的区别。
我说,这世上真正区别天才和凡人的,是自律和放纵。
1
被诺贝尔文学奖屡次提名的村上春树,早些年是个爵士酒吧的老板。在写完了人生中的第二本长篇小说后,他决定转行当作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日本文学界最璀璨的明星之一。
前不久,读了他的自传体小说《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句:我从未觉得写作是一门苦差,也从未遇到过低潮。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村上春树创作的过程很苦?因为他实在是个“无趣又死板”的人。
村上春树曾自白,自己每天4点起床,写作5小时,下午至少运动1小时,大多是跑步和游泳。之后会用看书和听音乐来消遣,直至晚上9点,准时就寝。
身为职业作家,灵感并不是村上春树创作的根本来源。相反,他丝毫不依赖于灵感的乍现,哪怕思绪枯竭,也一定坚持每天写满10页纸。
这样规律的作息,自他成为作家的三十多年来,竟从未改变。
很多人叹服这极致的自律是如何达成的,如若村上春树能自行回答,可以打包票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这算什么自律?不过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每一天醒来,都有“幸福的感觉”。
通过不少媒体的采访报道,这位著名又低调的作家的日常生活,逐渐为人所了解。人们发现,除去规律的生活写作习惯,村上春树就连房屋都规整得“一板一眼”,活像个苦行僧。
按品牌和写作功能分区的铅笔、整面墙嵌入的一万多张的黑胶唱片、四方平整挂在屋中的壁画……
虽然各类物品的数量均十分庞大,但却给人以秩序感和规律感,一如村上春树这个人。
他就像这个时代成功人士的缩影:没有造作刻意的打卡,也没有任何自我强迫和感动。行动稳定而持续,自然而为,浑然天成。
2
网络时代给众多有才华的人提供了平台,每个人的作家梦都可能实现。但作家数量爆发的同时,也意味着受众有了更多选择。
那么,身为创作者的你,凭什么留住你的读者?
不少网络作家的“出品”很不稳定,抛开质量不谈,单是数量就犹如一个个散点,极不规律地分布在时间轴上。要么很久不出一篇,要么一时兴起扎堆发文。长久下去,只会造成读者的流失,创作梦想的幻灭。
但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
例如那些心血来潮的健身,例如那些突如其来的创作,例如那些猛打鸡血的通宵工作……跨度极大的步调,让我们总是在热血与懒散的生活边缘游走。
可是这种间歇性的激情澎湃,哪里够支撑我们一口气冲上人生巅峰?
回头看看那些优秀的人,却是这样的:
参加完必要的集体活动,还是会回公司完成固定工作;
无论时间多晚,该看该回复的邮件一封都不会落下;
工作很忙,但依然不忘挤出时间,完成订下的运动学习计划;
……
成功人士的时间,不以工作日和节假日来区分,而是今天与明天的差别。认定了的事情,每天都会完成。
3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和自律。
但对于优秀的人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他们总觉得对自己太宽容,下手不够重。
以“每天”为单位,提供稳定的输出,成为了各行各业金字塔顶端人士的标配。
拿商界名流来说:
李嘉诚,无论几点睡觉,都会在清晨六点钟前准时起床。然后行云流水地完成早读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前往办公室工作等行程。
乔布斯,自年轻时起,就养成了凌晨四点起床的习惯,定点完成工作,活像个行走的瑞士钟表。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也曾说过:“我认为优秀的品性比大脑更重要,你必须严格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绪,你需要镇定、自律,对损失与不幸淡然处之。”
世界上真的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你不曾见过凌晨四点的城市,凭什么期望它以繁华和荣耀去拥抱你?
人生的选择权,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你选择了安逸度日,那就没有借口去搪塞自己的平庸;而别人选择了自律生活,所以才可能走上社会的尖峰。
自律,是为数不多的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行为。如果你能让看似枯燥机械的良好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恭喜,你正渐渐跨过高手和庸者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