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未来40年的大趋势(深度分析)

2021-07-10      都爱搜搜    换成我的     我要发布

工具应用引擎
商业专业引擎

作者:王德培

来源:本文摘编蓝狮子策划出品图书《中国经济2020》书评文章


当下,各个领域都处在新旧交叠的转型敏感期,传统套路玩不下去了,新玩法还在萌芽。


新旧交替之际,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经济,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更加复杂。泡沫也好,发展也好,产业格局的一些变化正在酝酿。


一、产业新方向——体力切换脑力


“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遍地机会时,有关“脑体倒挂”现象最传神的描述。


彼时,年广久街头叫卖“傻子瓜子”,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元;宗庆后靠卖饮料,成为中国首富;曹德旺白手起家,靠玻璃称霸;陶华碧靠着一瓶辣椒酱,年赚45亿元,颇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味道。


以体力劳动付出为主的产业,横行在各大造富排行榜中,风光无限。


可是,脑力劳动者高度集中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引导的“智慧产业”甫一出世,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就立马黯然失色了。


“界面”发布的“2019年中国最富1000人榜”中,信息技术行业成为造富最多的行业,共产生122位富豪,甩了食品饮料、轻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几条街,呼应了李彦宏的那句:“前中国拼体力,未来几十年拼智力。”


其实,又何止背靠体力劳动业务“打江山”的企业举步维艰,靠拼蛮力讨生活的个人,被脑力时代倾轧得更惨。


前有互联网、IT行业平均工资“上不封顶”实力碾压,后有机器人抢饭碗愈演愈烈,就连农业,也进入了“以前种地拼体力,现在种地靠脑力”的阶段。


总之,还未待人反应过来,人类就从拼体力的“勤劳革命”转向了拼脑力的“智慧革命”,推开了那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时代大门!


世界进入新旧时代切换期,最直观的表现就在产业方向的调整上。


原本被世俗所嫌弃的行业竟然都“咸鱼翻身”了。最典型的就是被文化创意产业“收编”的游戏和电子竞技行业,它们从以前的“误人子弟”,发展成如今文娱产业最大的一个分支。


游戏产业催生了游戏直播、电子竞技等火爆的创业热点,也带领不少人攀上了人生巅峰。


《2018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2144.4亿元,同比增长5.3%;2019年1~6月,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140.2亿元,相比2018年1~6月增长90.2亿元,同比增长8.6%。


在互联网各产业中,游戏从业者平均月薪也最高,甚至比计算机软件产业还要高出约10%,而且是高学历、高薪酬。


与之类似,直播、短视频、抖音等文化产业越来越火爆,只要你有创意、够新颖,月入万元不是事儿。


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体验经济、互联网经济时代转换的过程中,那些曾经被掩埋的“智慧产业”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并释放。


只不过,坊间很多人仍惯于“以历史照亮今天”,沿用工业文明或农耕文明的产业价值标准,去衡量当下的产业变革。


譬如,人工智能的出现放大了“机器换人”的威胁,文化产业的兴起产生了“戏子误国”的错觉。


事实上,从以往的产业发展经验来看,1876年吴淞铁路建成通车后,这个以煤为动力的蒸汽火车,同样被慈禧说成是怪物,并坚持用骡子拉火车。


不多久发生了一起火车压死人的事故,反对火车的声音再度高涨。可如今,从蒸汽火车到高铁,中国铁路已经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国家名片”。


再回想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景象,站在农田里的农夫看着机器转动,茫然无措,可后来他们却转变成了工厂里的工人。


可见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看似失去理性、可能冲击社会稳定的产业变革,不过是不符合当前社会所公认的标准或模式而已,但是产业迭代升级,由体力切换脑力,已是不可抗之大趋势。


客观来看,产业方向调整也有其直接的社会背景,是“行业趋势+时代升级+国家战略”的必然。简言之,这是技术、需求和政策的共同驱动。


首先,科技进步证明体力劳动是可以被取代的。


其次,物质产能过剩强化了对脑力产业的需求。


依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正进入一个以满足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为主的新世纪,以“烧脑”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便应运而生。


况且,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将人类的肢体功能外包出去”,而缺失的恰恰是善于想象、善于创造、善于图像化思维的新功能,这也愈发强化了人们对脑力产业的需求。


最后,全球资源的可承受度决定了产业方向不得不调整。


一般而言,体力劳动支撑的产业基本上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比如服装纺织加工、煤炭钢铁产业等。


且不说这些低端制造面大量广的过剩,就是去产能和环保风暴,也逼迫产业转型升级。


更何况“断舍离”极简主义消费风盛行,全球极端气候肆虐,也呼唤“耗脑不耗能”的产业为地球减负。


然而,产业方向大逆转在当下也会直接导致人才供需的短暂断层与失衡。一边是在“体力密集型产业”中,人群大面积失业;


但另一边,“脑力密集型产业”又面临人才奇缺的尴尬。


领英报告显示,2017年第1季度,中国仅有5万多名人工智能从业者,而人口总量不到中国人口四分之一的美国,却有超过85万名人工智能从业者,就连被中国甩在身后的印度,也有15万名人工智能从业者。


《2018中国区块链人才现状白皮书》也显示,区块链专业人才供需比仅为0.15:1。


产业快速迭代,可人才结构却面临供需失衡,无疑将阻碍中国产业战略纵深的递延。


虽然产业由体力切换为脑力,短时间内会引发社会诸多的“不适应”,但在脑力时代到来时,智能机器人对人力的排挤与知识密集型就业对人的吸纳,会相互对冲,总的就业岗位不一定会减少,只不过会发生迁移。


重要的是,产业进入脑力时代能完美解决人口老龄化引爆的连锁隐患。


且不说欧洲、美国、日本等已陷入人口老龄化无力支撑经济发展的担忧中,近年来“未富先老”的中国,即便使出“放开二胎”、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同样“无力回天”,举国上下都在为中国失去人口红利而郁结于胸。


产业发展整体向脑力密集型产业切换,恰好能解决人口不足、产业“体力不支”的困顿。


在此基础上,还将实现中国机会的再释放。


毕竟,在即将到来的“智慧产业”时代,中国5G技术布局一马当先,互联网产业占GDP比重世界第一,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第一梯队,这些更有助于中国进一步快速打通物联网、无人驾驶、文化创意、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烧脑产业”的奇经八脉,让中国在智慧时代乃至“超脑时代”占据领先优势。


毋庸置疑,产业的迭代速度远比想象中的快,与其担惊受怕,不如未雨绸缪。


那么“以未来引领今天”,“十四五”期间体力切换成脑力后,又将呈现怎样的画面呢?


从微景观来看,产业由体力切换成脑力的大趋势,将在人力资源招聘、园区、企业等领域均有所体现。


遴选人才的标准将被颠覆,更看重对创意、新科技的技能掌握程度;


更注重人才“高屋建瓴”的技能,具体的实践操作则留给智能机器人等。园区也将更注重引入和扶持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企业,还将诞生更多的“脑力产业园”。


再拉长焦距来看,“十四五”期间,不单现有的产业转型形势会倒逼传统企业利用先进的新科技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类似区块链、大数据、知识付费平台等新的“智慧产业”也将喷涌而出。


与此同时,国家将通过职业培训、精细化再教育等多种途径,对现有的体力劳动者进行“武装”升级,以匹配新的“脑力产业”分支。


就像过去韩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时候一样,对所有既有劳动力进行再教育,为未来产业发展做好准备。


事实上,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提到政府将“拿出1000亿元用于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专业培训”。可见,产业方向调整的人才前提已经开始准备了!


而就远景来看,预计在2025年左右,机器人将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脑力劳动者将占据主导地位。


一言以蔽之:“过去靠机会,未来靠智慧!过去靠模仿,未来靠创新!过去靠体力,未来靠脑力!”顺便补充一句:未来的行业都是脑力劳动,再不补充“脑力值”就晚了!


二、创业追风口时代结束了?


这是一个创业追风口的年代。在年复一年的风口创业里,胜利者寥寥。


2011年团购火热,超过5000家团购网竞争,投资者抢着给创业者送钱。可是从“千团大战”到“百团大战”,经历“过山车”般的乱局后,团购网站死亡率高达99.96%,近乎“团灭”。


2015年,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风口爆发,创业项目热火朝天,仅在上门O2O领域,资本市场就投入了近300亿元人民币。


然而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每年都有大量O2O平台宣布“死亡”。


到了2016年,风口转向了直播业,各类直播平台近400家,直播用户3.25亿,占网民总量的45.8%,带动网红产业经济达550亿元。然而,繁荣的直播创业在维持不到1年的时间后就掀起倒闭潮。


2017年,风口再次转向“共享”,以共享单车为例,最风光的时候有上百亿元的资金涌入、上百个玩家入局,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共享单车像彩虹般绚烂。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精彩评论——
快来留下你的足迹
产品链接
更多精彩
丰胸按这六个穴位:简单易学!

2018-12-29 09:36


中国太厉害了

2021-01-07 16:07


女方出嫁向男方要懂的彩礼多少的含义

2022-03-26 09:28


关注都爱搜搜微信公众号⬇️

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