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回家团圆,是一种信仰
对国人来说,春运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人类大迁徙活动”,酝酿了整整一年,只为春节那几天团聚。
虽然,最“省事”的过年方式,便是留在外地过年,但很少人会因为路途不便,而省去所有舟车劳顿。
“每逢佳节倍思亲”,没有团圆,只图方便的年,增添的都是乡愁和遗憾。
四位农民工凑了28块钱,在候车厅地板上盘着腿吃“散伙饭”;并把一个炸鸡腿分成四份,一人一份。 即使工钱还没结,平时起早摸黑没挣多少钱,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踏入了回家的路途。
这便是国人独有的“信仰”,不忍心让家人的等待变成失落,对过年失去期待。
毕竟,没有家人之间的围炉夜话,也没有亲朋好友的唏嘘感慨,日后想起的只有叹息。
“过年”成了一个伤疤,不愿提及,只剩强颜欢笑。
因此,不管平日里过得怎样,都要把喜悦带上路,几经周折,到家时汇聚成欢声笑语,各自照亮。
团聚的动力淡化了辛苦,回家一趟,新的一年才有新的干劲。
02,有仪式感,才有年味
有人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
对我们来说,春节就是一个盛大的仪式,所有人都会配合“演出”。
不然,春节在哪不是过,何必一路奔波,一路折磨。
去年春节,社交媒体发起的晒全家福活动,引发了63.2亿次阅读。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参与,只因崇尚仪式,希望留住团圆时的喜庆。
人的情绪,都是相互传染的,当你对过年失去兴致,家人的欢乐里都夹带着落寞。
你若随便应付,凑合着过,亲人之人也同样提不起劲。
俗话说,“过年过年,过的是人气。”
平日里见不着面的亲人、老友,纷纷齐聚,相互拜访,年味才会浓郁起来。
经常抱怨年味变淡的人,一定忘了经营一场场关系,见与不见随便,更不再把酒言欢、掏心掏肺,而是随意应付。
能够排除万难回家的人,必然乐于维持过年的仪式感;留下许多珍贵回忆,年才不算白过。
03,最不能辜负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对无数游子来说,春节是珍贵的尽孝机会,一旦错过要再等一年。
对故乡的父母来说,一整年的翘首以盼,全寄托在春节上。
试想一下,当父母满怀期许,却只等到一句“今年实在太忙,我不回家过年了”,击溃的是他们最后的思念。
那时,过年不再值得庆贺,反而成了他们的负担:万家灯火,游子不归,才是一年中最冷清的时刻。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岁,最容易在忙碌中遗忘,直到恍然发觉,才会发现他们老去的速度,比想象中更快;我们能陪伴的时间,比想象中有限。
只有回家过年,你才会恍然发现父母的变化:
父母的背,比去年又佝偻了一些;
原本黑白相间的头发,今年近乎全白;
父母的手脚,已经不如想象中利索,穿针引线时,开始需要孩子帮忙......
我们无法遏制父母的衰老,但可以陪伴父母一点点变老,共同抵抗岁月的侵蚀。